学者观点丨张颖岚:遗产城市——杭州发展新路径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启真新论 Author 张颖岚
1
多元共生的遗产体系,是杭州建设
“遗产城市”的资源基础
杭州的遗产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树一帜的价值地位,呈现出多元共生的优势与特点。
从遗产类型来看,既有自然生态、历史文化等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遗产,也有民风民俗、传统手工艺等颇具地域文化色彩的遗产,还有能够反映时代进步、城市演进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,以及面向未来的亚运遗产、数字艺术遗产等。
从遗产价值来看,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遗址、实证中华五千年的良渚遗址、宋韵文化核心的临安城遗址,都具有至高性的历史价值。江、河、湖、山交融的生态资源,是自然天赋优势和“诗画江南”的环境依托;西湖文化景观、西溪湿地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,钱塘江古海塘、大运河水利航运工程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,丝绸文化、茶文化是东方审美意向的写照。
从遗产保护利用方式来看,既有自然保护区、文化景观、遗产廊道等开放模式,也有文化公园、考古遗址公园等原址保护类型;既有博物馆、美术馆、文化空间等馆舍展陈形态,也有依托古镇、老街、旧居的场景再现等,不一而足。
2
耦合增益的遗产效应,是杭州建设
“遗产城市”的成长动能
杭州多元共生遗产体系所产生的耦合增益效应,可以通过“自然遗产+文化遗产”“物质文化遗产+非物质文化遗产”“遗产+城市”“遗产+公众”等多种耦合方式的相互影响与作用,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成长动能。
再比如,西湖文化景观之所以入选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就在于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化融合,“遗产+城市”模式通过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遗产景观的有效保护,使杭州在延续“城—湖”格局基础上,形成“山水—人文—城市”良性互动关系。
3
遗产与城市有机融合,是杭州建设
“遗产城市”的发展范式
“遗产城市”建设就是要促进遗产与城市的有机融合,通过“激发遗产活力—融入百姓生活—带动城市更新”,拓展遗产的显性功能、价值边界和溢出效应,形成融合式“遗产城市”的发展范式,使遗产成为城市中的一片生态绿洲,给公众一处亲近自然、放松心情的场所,一方滋养精神的文化空间,使人们经由遗产感受到文化的浸润。
更为重要的是,遗产与城市有机融合也是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。因遗产保护利用所产生的直接贡献、间接贡献,将以巨大的经济、文化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,使城市或地域增值,并以优越的文化软环境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。
曾几何时,在一些城市的快速扩张中,考古遗址曾经被当作城市的“包袱”,历史街区也被视作发展的“障碍”,一些近现代的老旧厂房和工矿区,也成为城市“锈带”而衰败。
随着这些考古遗址、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被挖掘与认知,成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文化亮点,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城市空间再生。
4
共富共享的宜居之都,是杭州建设
“遗产城市”的远景发展
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,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。
共同富裕不仅指经济的发展、物质的丰富,还包括生态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面的全面进步,需要我们有一个多维度共同富裕理念,既要关注经济GDP的提高,也要重视环境的优化美化、文化的丰富多彩、教育的公平普惠等。
杭州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天堂,就在于山水人文的浓厚底蕴,向世界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,这既是古代“天人合一”的中国智慧,也是今天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中国方案。
作者介绍:
张颖岚
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
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
来源|启真新论公众号
编辑|王斯禹
审核|郑杰欣
图片|杭州发布、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、王磊